人物记忆 /
新医·记忆【红色历史人物】| 追忆建院元老:何恩泉
时间:2024-06-06   供稿:夏宇、赵伟、赵静、黄晓巍、项平、邵美华、黄学焕、加孜那·托哈依   点击:9

编者按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中,一代又一代新医人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用青春和奉献书写了新医的光辉历史,为新疆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漫漫征途、初心不改!新疆医科大学开展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在全面推进校史档案资料抢救性保护之际,大学官微陆续推出“新医·记忆”专栏,带您重温新医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大量宝贵的红色档案,深入了解具有历史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实物资料,共同追寻老一辈新医建设者的奋斗足迹,感受一代代新医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

追忆建校元老:何恩泉

何恩泉,1919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1945年7月毕业于江西中正医学院,1945年8月—1948年5月,曾任江西南昌省立医院外科医师,沈阳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医师。1948年5月—1955年10月,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肺科任主治医师、讲师等职。1950年在上海参加为解放军医疗服务工作,期间获记功一次。 1956年10月,何恩泉响应祖国号召支援边疆,参加新疆医学院的建设。他曾任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肺科副主任、主任等职。何恩泉是医院呼吸内科专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潜心肺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是自治区知名的肺科专家。曾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会常委、新疆结核病学会主任委员、自治区矽肺诊断指导小组成员、国际防痨及肺病学会成员,《中华结核及呼吸杂志》编委,曾当选为自治区政协第五、第六届委员会委员,自治区科协委员。

创建肺科建功立业50年代初期,结核病是危害新疆人民的多发病、常见病,呼吸科接诊的患者中结核病病人占据相当的数量。

科室读片分析病情(左三:何恩泉)

何恩泉在内科学方面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1957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各类肺病对肺功能的影响及地方民族肺功能测定”。1958年,他服从医院安排,在疆内率先创建了肺科(现呼吸二病区),其专业以结核病和肺部肿瘤为主。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他带领着陆续来院的高霄航、胡凤鲜、李应珍、姜家豫等青年医师一起学习、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医疗技术,铢积寸累紧跟前沿,率先在新疆开展了肺功能、纤维支气管镜、人工气腹、人工气胸等诊疗工作,历经几代肺病科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医院肺病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迅速奠定了业界影响力。

为患者做浮筒式肺功能检查(左一:何恩泉)

70年代初,何恩泉从上海买入首套机械式肺功能仪,建立新疆第一个肺功能室。同年,引进新疆第一台硬性支气管镜。80年代初,引进第一台纤维支气管镜,成立新疆第一个支气管镜室。同年,还引进了首套Haldane气体分析器,对肺过度充气及肺气肿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80年代,何恩泉担任自治区矽肺诊断指导小组副组长,带领大家建立首批胸科例会制度,由肺科、胸外科、放射科医生组成,并邀请院外专家定时参会,共同致力于提升全疆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为新疆肺病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新疆肺科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重要的贡献。

慈心仁术勤学精进何恩泉平易近人,无论对待科室同志还是患者都是和蔼可亲。在每次患者查体、听诊前,他都会用双手将听诊器捂热,再给患者查体和听诊。当患者有疑问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去讲解说明,使患者在经历病痛折磨时感受到医者仁心的温暖。

为患者做静息通气量检查(右一:何恩泉)

何恩泉深知肺结核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但从不嫌弃肺结核患者。当面对传染病患者时,他会不顾个人风险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治疗责任,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尤其是在抢救大咯血患者时,总是冲在第一线,亲自为患者调整倒挂体位,使用开口器打开患者口腔,第一时间清理出患者口腔中的血块,以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并实施进一步治疗。

何恩泉为患者做机械式肺功能检查

同时,何恩泉还秉承“问题导向”的思路,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并能举一反三、刻苦钻研。在长期的医学临床实践中,他对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及肺功能疾病都有较深的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专著《咯血》1984年获自治区优秀成果奖,在国内有较大影响,《新疆肺部疾病的特点》科研论文在世界肺病学术会议上受到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

1983年7月,自治区首届肺功能与血气分析学习班全体合影(第一排右七:何恩泉)

何恩泉虽已是全国知名肺病学专家,但一直秉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学习。在80年代末,医院引进CT设备后,近70岁何恩泉还坚持带领全科医生一起学习CT诊疗技术,尽快提升肺科CT阅片能力,提升诊断水平。

肺科医护人员合影(第一排右四:何恩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何恩泉非常重视医学人才的培养。他一直坚持每周一次大查房,在查房中进行提问,针对疑难病例,会详细分析和讲解。他亲自帮青年医生制定科学、系统的学习计划,进行理论和操作指导,让年轻医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指导和督促检查等方式提高团队专业水平,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

带领医师为患者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居中:何恩泉)

何恩泉带头参加学校组织的外语和科教培训以拓宽视野,为激励科室中青年医护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技能树立了榜样。通过以身作则传帮带精心培养,高霄航、李应珍、姜家豫、江雅望、毕达义·杜来提、王元纯、黄学焕、沙代提、热孜万、吐汉.艾买提、焦克岗、赵新芳等一批批呼吸科骨干人才,推动了科室医、教、研的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地稳步推进。

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到南山采药(右二:何恩泉)

何恩泉通过举办全疆专业人员培训学习班,深入厂矿和农牧区基层指导防病治病和学术科研等方式培养基层人员,桃李遍布天山南北。何恩泉关心同志、爱护人才,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无私传授,深受大家敬重。

年轻时的肖吟秋

何恩泉的爱人肖吟秋,生于1926年8月,祖籍上海市。1945年8月—1960年9月,在上海青华中小学校任教师期间,先后在职完成了上海俄语广播学校、上海俄语学校和上海教育学院各两年的专业学习,并顺利毕业。她是一个热爱学习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更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奉献42载的优秀教师。

何恩泉和肖吟秋

1960年10月,肖吟秋将5岁和3岁的两个女儿留在上海,来到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护校任教,直至1987年8月退休。她根据学校及护理教学工作的需要,先后教过数学、物理、化学、拉丁文和英语五门课程。通过努力钻研、认真备课,把握各门课程的特点,尽量结合医学工作实际,用系统直观、重点突出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她对来自各地文化程度不一的各民族学生采取因材施教,根据需要编写教材和辅导材料,课余或晚上常给学生们补课。她总能教一门爱一门胜任一门,使学生易学易巩固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解决问题。她在新医教过的许多学生,参加工作后还一直记着她,有机会总是返校探望她。肖吟秋为人师表、德高望重,1982年获自治区“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优秀教师光荣称号。何恩泉和肖吟秋分别于1997年10月和2003年11月因病于上海逝世。他们夫妻坚守医疗卫生与医学教育的初心使命和担当,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为新疆各族人民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培养了一大批各民族医学人才,为改善各族群众的就医条件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刻苦钻研、严谨求实,勤恳工作、深耕事业,孜孜不倦、培育人才的忘我精神值得每个新医人永远铭记和学习。

上一条:新医·记忆 | 传承护理前辈精神 不负生命相托
下一条:新医·记忆【红色历史人物】| 追忆建院元老:袁昌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