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记忆 /
新医·记忆【红色历史人物】|追忆建院元老:朱平、李小生
时间:2025-02-06   供稿:文字:赵静、项平、路晨昱 图片/视频:宋娟、刘隽、赵静、项平   点击:9

49CB9

编者按

44323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中,一代又一代新医人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用青春和奉献书写了新医的光辉历史,为新疆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漫漫征途、初心不改!新疆医科大学开展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在全面推进校史档案资料抢救性保护之际,大学官微陆续推出“新医·记忆”专栏,带您重温新医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大量宝贵的红色档案,深入了解具有历史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实物资料,共同追寻老一辈新医建设者的奋斗足迹,感受一代代新医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新医精神让我们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奋力谱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篇章!

建校元老:朱平、李小生

新中国建国伊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边疆各族人民的健康和新疆的医学卫生事业。1954年7月13日,新疆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在祖国西部边陲这块古老、凝重而神圣的土地上破土动工。

建院初期,随着基建工程的推进,水电安装工作量加大,新疆医学院筹建委员会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建立起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技术精湛、业务全面、作风过硬的新医电工队伍,朱平、李小生师傅就是其中的代表。

E7F0E

六十年代初,朱平在新疆医学院留影

朱平,1934年10月21日生于上海市,1951年7月在上海参军进入海军炮兵学校学习,1952年8月分配至福建厦门水区警区服役,其间荣立三等功一次,1955年8月复员来疆,1956年4月由乌鲁木齐市民政部门介绍来到新疆医学院总务处电力通讯科电工组任工人,是最早参加新疆医学院建设的元老之一。

18DA8

1953年,朱平在福建部队和文艺骨干合影(左一:朱平)


E8323

1955年4月,朱平荣立三等功一次

朱平于1984年调入第一附属医院总务科任电工组组长,1999年离开电工岗位。1990年,任乌鲁木齐市新市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先后荣获新疆医学院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优秀后勤职工、院庆40周年优秀职工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EED4F

年轻时的李小生

李小生,1935年12月2日出生,河北束鹿县人。1951年任长春市东道街6号增合皮厂学徒,1956年1月来到新疆医学院,任附属医院总务科水电工人,是最早参加新疆医学院建设的元老之一。

72A31

1960年1月,李小生获得新疆医学院“工人三等跃进奖”奖励

来院后,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在学校干过锅炉工、木工、职工食堂炊事员、电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从无怨言。1959年,李小生调到总务处电力通讯科电工组工作,师从王积民师傅,踏踏实实工作成为医院的电机维修专家。连续三年被评为新疆医学院后勤先进生产者,在1980年12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6月退休。

当好“电管家”

建院初期,新疆医学院的基本建设、病区、职工宿舍的电网架设和电表的安装、路灯架设,以及设备使用、维修及保养,这些重任统统都落在了电工师傅们的肩头。但是在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物资匮乏、设备有限,电网设备施工和维修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当年有些电器设备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电工师傅们便一起想办法,群策群力。在王积民师傅的带领下,大伙自己动手,维修电机,自制低电压配电柜、各种型号的日光灯、水泥电线杆底座等,还翻新和维修不同型号的电焊机、电灯泡,帮助骨科医师修理医疗器械,真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自制日光灯时,王师傅买来铁皮自己做灯罩,再从灯厂采购上灯管灯丝,做完以后,各个教研组按需领取,做了几百套之多;自制低压配电柜安装时,大家买材料自己制作和安装,因为王师傅水平高,电力局也就准许新疆医学院自行施工,最后通过验收启用了……王积民、朱平、李小生、金玉明、张明发、张学仁等电工师傅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不计得失。凡是自己能动手制作的,是能用废物翻新维修再利用的,就绝不会花钱购买新的,尽可能将节约的每一笔资金,全都用在培养医学人才和购买急需的医疗设备上,为新疆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电工师傅们的智慧和力量。

做好“排头兵”

新疆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在发展建设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临床医教研工作任务,作为服务保障岗位的电力通讯工作人员,大家立足本职岗位、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新疆医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9A043

朱平

朱平在入伍当兵时,曾学过有线电通信技术,在福建厦门当过电话兵,从事电话技工工作。1956年12月,新疆医学院配置了供电式50门人工电话交换机。这套设备的启用任务就落在了朱平的身上。他通过买书自学原理,请电信局师傅来安装调试指导。

CD70D

1986年10月,朱平获“在院工作三十年”证书

那段时间,朱平一个人跑上跑下,从房顶上天棚,从天窗上铁皮屋顶,还时常借用电线杆子调试维修。有一次,他不慎从楼顶上摔下来,导致两个手腕粉碎性骨折,脸部、腰部都受了伤,被紧急送到骨科病房救治。医生把他的手腕复位后打上了石膏,结果身体刚刚恢复的他,又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后来,人工电话交换机升级为了自动电话,到1961年12月,新疆医学院配置了JZB型步进制2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4A4A5

李小生

1959年,一点电工基础知识都没有的李小生来到了电工组,他勤快的帮王积民师傅背工具包、扛梯子、架电线杆、拉电网线……虽然这些都是电工组最基本的常规操作,但他每次都十分认真地完成好每项工作。同时,用心观察学习王积民师傅在工作中的每个实际操作流程,默默地把技术规范、操作要领记在心里,一有空就反复琢磨、练习。工作之余,他抓紧时间学习电工原理的理论知识,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王积民师傅,直到学懂弄通为止。经过两年的努力学习,他基本了解和掌握了电工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技能,特别是维修电机方面尤为突出,在自制和翻新维修不同型号的电焊机方面,李小生已经堪称是行家里手了,不但能完成院内的各项维修任务,还支持过兄弟单位的建设。有一次,李小生在生物楼外检查配电柜时,因作业电路意外通电,他不幸从五、六米高的梯架上摔落下来,当场昏迷。工友师傅们急忙将他送到了军区总医院。苏醒后的李小生第一句话就是,提醒工友师傅们抓紧时间再去现场仔细检查一下配电柜,千万不要影响生物楼内的工作用电。他不顾自己受伤的身体,心心念念的都是电工工作。

当好“教练员”

作为“电管家”,电工组围绕医疗改革和临床需求,积极参加医院电气设备的安装、检修和运行维护工作,保证了医院正常运转。他们开展了电工安全教育与操作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电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医院用电安全;他们认真落实值班制度,保障医院安全运行。

D4B8C

1978年4月,朱平获“先进生产者”奖状

1984年,朱平调至第一附属医院。当时手术室有一部老式电梯,因为经常出状况,厂家在紧急情况下维修又不能及时跟上,严重影响了手术病人的转运安全。他就研究说明书和电路图,自己想办法搞通原理,带上徒弟自己维修。经过多次努力尝试,他终于掌握了电梯调试维修的技能,并且在以后每次有新设备、新电器购置进来时,他就会把产品的电路图画下来,自己反复琢磨研究,弄明白了再教给年轻人,维修不再单纯依赖厂家的售后。

9958A

1990年11月,朱平获新疆医学院“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

DD8CA

1991年10月,朱平获得新市区“代表工作先进个人”奖状

16A9C

1993年12月,朱平获得新疆医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B913

1995年9月,朱平获新疆医学院“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

80年代后,第一附属医院制剂科等新上设备线路的安装工程,数字剪影新设备的电源、线路照明、动力设备的安装工程,CT新设备及机房的电源、照明等设备的安装工程,放射科新设备用电源线路照明的安装工程……都是朱平师傅带领团队自行设计绘图、购买材料、加工配件、打墙洞、开墙槽、登高趴低,不怕脏、不怕累,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还在医院基建项目中配合完成基建图纸审阅和研究施工方案,为医院基础建设做出了贡献。

2252B

退休后的朱平

朱平60岁时,身体依然硬朗,工作起来比年轻人还拼。他做事认真、负责,热心对班组的青年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手把手的教,大胆使用年轻人,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从而为医院今后的发展储备了一批技术上过硬的电工队伍。

建院初期,电工组的师傅们团结进取、勤俭节约、踏实工作,把学校和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日常服务的全过程。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默默奉献、爱岗敬业,努力为教学科研临床一线提供着优质的电工保障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种崇高的精神,值得新医人铭记学习。

上一条:新医·记忆【红色历史人物】|追忆建院元老:苏茂昆
下一条:新医·记忆【红色历史人物】|追忆建院元老:刘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