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中,一代又一代新医人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用青春和奉献书写了新医的光辉历史,为新疆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漫漫征途、初心不改!新疆医科大学开展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在全面推进校史档案资料抢救性保护之际,大学官微陆续推出“新医·记忆”专栏,带您重温新医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大量宝贵的红色档案,深入了解具有历史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实物资料,共同追寻老一辈新医建设者的奋斗足迹,感受一代代新医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
追忆建校元老:徐志章
徐志章,1919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宁波鄞县,1940年考入山东齐鲁医学院(期间学校内迁成都,并入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1950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七年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M.D。毕业后,被华西眼科著名教授毛文书和陈耀真主任点名留校,1953年破格晋升为眼科主治医师、讲师。
1956年8月,徐志章响应祖国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创建新疆医学院眼科,并任命为教研室首任主任及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徐志章是新疆眼科学科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是全国眼科界享有盛誉的知名专家。曾任中华医学会全国眼科学会委员会第二、三届委员,第四届常委,新疆医学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名誉顾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新疆分会主任委员。任自治区卫生厅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等多部期刊的编委。
创建眼科深耕专业
新中国成立,医疗资源极其匮乏,眼科设备都要依赖进口,当时,全国能开展眼科检查和手术的医院屈指可数。因此,1955年来新疆前,徐志章特意申请回老家探亲,借此机会在上海各大旧货市场“淘”了一些眼科基本设备带到新疆,其中包括,几台德国产的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俄国电凝器等亟需手术器械,为确保附属医院尽早地顺利开诊和手术创造了基础条件。这些设备日后都成为了新疆医学院眼科的珍贵财富,一直使用到80年代后期。
1964年9月,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同事合影(右二:徐志章)
1956年12月15日,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式接诊后,徐志章带着几位医生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青光眼、白内障、沙眼、斜视矫正术等常规眼部手术。同时在新疆率先开展视网膜脱离巩膜缩短电凝+环扎复位术,眶内肿瘤摘除等高难度手术。
1965年6月,新疆医学院师生在皮山县合影(第二排右四:徐志章)
60年代,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角膜移植术。70年代,开展了泪囊鼻腔吻合术、眼内异物定位摘除术、引进脉络膜部分切除活检术等,其中引进脉络膜部分切除活检术为国内首例,受到了眼科同道的极大关注和好评。80年代,在美国世界眼科基金专家指导下,在新疆首先开展了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显微手术。另外,自行开展流控式玻璃体切割术、眼底荧光造影、激光小梁成型术等在国内均为领先开展省区之一。
1984年,应用流控式玻璃体切割器治疗眼外伤初步报告获自治区卫生厅科技成果奖四等奖,眼内异物应用导光纤维透明定位法获卫生厅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989年,开展大规模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使众多濒临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被称为“阳光工程”。同时成立了“新疆白内障治疗中心”。
1994年,开展眼科手术(右二:徐志章)
在此期间,陆续到科的年轻医生在徐志章主任的带教下迅速成长起来,如高应弼、王开文、杨树楦、赵明贤、吴秀云、孙鑫、赵恩登、程浩、董韫珍、杨长才、安晓、徐琳、克拉拉·阿巴斯、具尔提·哈第尔、陈雪艺、许平等,有五位还根据国家眼科事业的发展需要,到其他亟需的单位建科创业。
眼、耳鼻咽喉科医师与进修生合影(第一排右四:徐志章)
孜孜不倦桃李芬芳
徐志章热爱医学教育事业,治学严谨,他自编教材、教案,设计制作教具。他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教学查房时结合病人实际现场施教,使青年医生获益匪浅。
新疆医学院教师开展集体教学备课(右二:徐志章)
为了搞好教学,他常常是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开办过多期眼科进修班和全疆眼科医生学习班,经常去自治区各医疗机构和各地州、县医院开展会诊、查房、手术,指导眼科工作,为培养和壮大新疆眼科人才队伍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学生遍布祖国各地,不少已成为我国眼科领域的骨干和知名专家。
1987年,为患者做眼部检查(左二:徐志章)
徐志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先后在各种眼科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70篇,参加编译编著5部,学术造诣高。其中,1952年至1957年期间,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1964年发表的“新医附院眼科门诊病类分析”,为新疆眼科医疗工作提供了参考。
1994年,为患者做眼部检查(左二:徐志章)
徐志章一生勤奋好学、通晓英文。“美国世界眼科基金会”专家来疆指导交流,同时举办全疆眼科医生学习班,徐志章在主持交流活动的同时,还担任学习班的现场口语翻译工作。
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右四:徐志章)
1983年,他被中华医学会选派为15人代表团团长出席第九届亚太眼科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1988年被特邀参加香港国际临床眼科学术会和郑州国际眼外伤学术会,历届中华医学会全国眼科学术会议,还在全国眼外伤会议被推选为主席团成员主持大会作专题报告。
参加教学会议(第一排左一:徐志章)
此外,他还主办了西北五省(区)眼科学术会议,接收并培养外国留学生。被邀请担任全国性眼科专业培训班讲课十余次,到国内30多省市讲学、参加学术交流等活动。
参加眼科国际学术交流并发表演讲
扎根边疆服务基层
徐志章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边疆各民族眼病患者解除病痛。
在基层开展义诊活动(左一:徐志章)
早在50—60年代,他就深入到农村、牧区、山区、场矿防盲治盲,曾多次带领指导医疗队到艰苦的缺医少药的农牧区、兵团农场,克服语言障碍,进行了大样本的眼病调研和防治工作,积极推动基层眼病防病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牧区巡回医疗为患者检查眼部(第一排右一:徐志章)
在巡回医疗和下基层调研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的坚持钻研业务知识、掌握新技术,为基层眼病患者送去了高水准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为当地培养了大批医疗人才。
在基层医院查房为患者检查眼部(右二:徐志章)
徐志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边疆的眼科学医疗教育事业。他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他的敬业精神、治学态度、人格魅力不断激励着新医人接续奋斗、勇于创新,将新疆的眼科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眼、耳鼻咽喉科医师与进修生合影(第二排右五:徐志章)
鉴于其所做的贡献,1983年获国家民委颁发的“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从事科技工作”荣誉,1991年获自治区教委和科委“高校科技工作35年”的荣誉证书,1994年获卫生部“边远地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5年获自治区“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荣誉等。
李世盐
徐志章的妻子李世盐,1925年3月生,祖籍四川省。1946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仁济高级护士学校。留校任过护士长,后被保送至北京协和医学院师资班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成都医士学校,担任卫生学的教学工作,编写过中专医士、检验士、药剂士使用的《卫生学》教材。
徐志章与李世盐的结婚照
1956年随丈夫来新疆,调入乌鲁木齐市卫生学校教学,编写了民族护士班教材《基础护理学》。1961年在新疆医学院护校任教,讲授基础护理学、卫生学和营养学等课程。
在教学工作中,李世盐参考大学卫生系各专业教材及预防医学有关杂志,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向学生介绍前沿科技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此外,她十分注意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和民族地区学生实际,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特别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专业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她组织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次观摩教学中获得好评。对民族班的教学能坚持由浅入深,注重启发。
担任班主任期间,她认真负责,关心爱护学生,耐心做说服教育。作为教研组长,她向青年教师传授丰富的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学习业务,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李世盐教龄达41年,为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晚年的徐志章与李世盐
徐志章和李世盐分别于2006年1月、2024年1月在乌鲁木齐逝世。夫妇二人几十年来扎根新疆、默默耕耘,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新疆的医药卫生、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事业,为改善各族群众的就医条件,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倾注了全部的力量。他们刻苦钻研、严谨求实,深耕事业、勇于拼搏的精神,值得每个新医人永远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