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中,一代又一代新医人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用青春和奉献书写了新医的光辉历史,为新疆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漫漫征途、初心不改!新疆医科大学开展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在全面推进校史档案资料抢救性保护之际,大学官微陆续推出“新医·记忆”专栏,带您重温新医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大量宝贵的红色档案,深入了解具有历史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实物资料,共同追寻老一辈新医建设者的奋斗足迹,感受一代代新医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
追忆建校元老:黄德珍
黄德珍,1924年1月出生于浙江吴兴。194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留校在附属中山医院妇产科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1956年7月,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参加了新疆医学院的创建工作。历任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及教研室副主任,1981年晋升主任医师、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教授。
曾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新疆分会妇产科学分会常委兼秘书,新疆计划生育学会理事,新疆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曾荣获“全国总工会积极分子”“自治区归侨侨眷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多次荣获“自治区优秀教师”称号和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等科研奖励。
年轻时的黄德珍
勇于担当,服务各族女同胞
1956年7月,黄德珍与丈夫王建芳一起支援新疆。黄德珍来到即将开院的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负责筹建妇产科。1956年12月,妇产科作为开院首批创建的科室之一,黄德珍勇担医疗、教学重任,建院之初,就接诊了大量妇产科疾病患者。在陆敏、汤纾陆续来院后,病房床位开设到30张,实现分工负责、分区收治患者。
黄德珍给患者看病
黄德珍对妇产科内分泌学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有较深造诣。为查清宫颈癌的致病原因,1959年,她率领普查组深入到发病率高的边远农牧区开展医学调查,根据病情轻重对症治疗,确定了宫颈癌、子宫内翻复位等几种难度较大的妇科手术方案,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她始终坚持工作在临床一线,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还抓紧时间翻阅大量的妇产学科专业书籍,为后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和教学储备了丰富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德珍给患者看病
她带领妇产科全体医护人员建立健全了医护规章制度和手术操作常规,推动了妇产科健康发展。在陆敏、汤纾和黄德珍几位主任的带领下,妇产科于1978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自治区“卫生先进集体”。1981年妇产科病床数达到100张,为新疆各族女同胞的健康贡献了力量!
潜心研究,精耕细耘结硕果
1976年,黄德珍根据学科业务分工,启动了优生优育研究项目。在新疆首创了遗传咨询实验室(附属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发现了多例染色体异常病例,为新疆生殖免疫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她还开展了一系列优生优育检查工作,如羊水培养、甲胎蛋白放射免疫测定等,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在全疆推广先进的医疗检测技术。她应用最新的诊疗治疗技术,为很多患有不孕不育的女性送去了福音,常有宝妈和家人抱着孩子来到医院,专门感谢她和医疗团队。
1977年9月,黄德珍在三道岭煤矿中心区医院会诊手术(第一排右一 :黄德珍)
1978年以后,黄德珍多次到内地高等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考察学习,参加国内外科研会议,结合医、教、研的实践经验,参编高等医学院校试用教材《妇产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表的论文曾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四等奖和自治区科学委员会及发明协会颁发铜奖;作为期刊编委,黄德珍在审稿工作中不辞辛苦地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每篇文稿逐字逐句地阅读、推敲、校对,为助推妇产科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桃李芬芳,春风化雨育栋梁
教学大纲计划的落实是教学基础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黄德珍执教时期,每次下达教学任务后,她都按照教学大纲,对教学时数、教学内容、课程表安排等每个环节进行认真推敲、仔细研究和补充修改,直到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1980年8月,新疆医学院第一届教师英语学习班(第二排左二:黄德珍)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她与教研室的同事们一起分析讨论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分析重点难点,观摩大课及示教、切磋教学方法,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她还亲自编写并修订每届学生的实习大纲,狠抓实习生的临床实践,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认真核查实习记录,随时了解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检查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她要求教研室的同事们认真批改考卷,避免失误,并客观分析学生学习的成效,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1982年9月,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全体合影(第二排左七:黄德珍)
通过黄德珍和团队以身作则传帮带、细致耕耘,杨允娇、郑美玉、王子香、徐库尔汗·再鼎、丁岩、马彩玲等一批骨干人才快速成长,使妇产科的医教研工作扎实推进,妇产学科的专业技术人才遍布天山南北,为新疆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以及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的积极贡献。
锲而不舍,为女性健康保驾护航
黄德珍对技术精益求精,对教学严谨认真,对科研求真务实,对病人耐心负责。在漆黑的夜晚,每当她接到科室的急诊电话,就迅速赶赴病房,精准施治,确保母婴平安。在上专家门诊时,无论就诊人数有多少,她都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位就诊患者。对那些边远地区来的患者,她格外关心照顾,亲自帮助联系做检查、取化验单、答复书信咨询等,是群众认可的、认真负责的好专家。
1984年5月,巴基斯坦卫生部长给中国医疗培训队师资颁发证书(第一排左一:黄德珍)
1984年,黄德珍受邀参加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政府组织的赴巴基斯坦腹腔镜训练班的授课,同时兼小组翻译。1985年,她再次受邀随自治区卫生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卡拉奇,参加阿迦汉大学开幕典礼以及卫生委员会,同时兼小组翻译,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和科研交流以及观摩指导等活动,共同探讨妇产学科领域的新技术应用与发展,受到了当地政府、学校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1980年9月,黄德珍与来访美国专家合影
1985年3月,黄德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3年黄德珍退休延聘一年。1994年2月,她在离休、退休人员审批登记表中的“本人要求”一栏中写到,“继续带教教研室学生及参加门诊工作,发挥余热,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是我的夙愿。”退居二线后,她依然没有停步,到石河子、伊宁、哈密、库尔勒、和田等基层医疗单位传授和推广妇产科手术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介绍国内外妇产科学领域的新进展,同时协调基层的医务人员来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参观、学习和进修,以多种形式为新疆培养了一大批妇产科专业的技术骨干。
1995年,新疆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会(第一排右三:黄德珍)
黄德珍年至七旬还在惦念自己没有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惦记着用毕生所学知识解除患者的病痛,她用一生的智慧、力量书写奉献和担当,值得新医人学习。
年轻时的王建芳
黄德珍的丈夫王建芳,194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曾在上海从事证券交易所代理人、航空公司会计,在中学任英语与数学教师达9年。1956年7月,毅然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环境与妻子来疆,在乌鲁木齐卫生学校任教,教学经验丰富成绩显著。196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5月至1985年2月,在新疆中医学院(校)先后从事数学教学和办公室工作,曾任办公室主任、图书馆馆长兼工会主席。
年轻时的黄德珍与王建芳
王建芳爱校如家、爱岗敬业、勤俭朴素,团结同志、乐于助人。他为新疆中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曾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2006年4月,王建芳因病离世,享年87岁。2016年7月,黄德珍离世,享年92岁。
退休后的黄德珍与王建芳
王建芳、黄德珍夫妻互敬互爱、相互支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为新疆医药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历经坎坷矢志不渝的品格和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新医人学习和怀念。